(中西医结合综合性治疗)
龚医师
一.    中风概念:中风,西医称作急性脑血管意外,分为:出血型和缺血型. 中医又名卒中或中风。因其起病急骤,证见多端,变化迅速,犹如自然界的风善行而数变,故称中风。中风患者虽经过积极治疗,大多仍然存在后遗症,留下的最常见的后果就是病人会产生“三偏”(偏瘫、偏盲,偏身感觉缺失) 、言语障碍、吞咽障碍、认知障碍、日常活动能力障碍以及大小便障碍。
二.    起因: (1)高血压、脑动脉硬化症:是最常见最主要的中风病因。以年龄大的病人为多。(2)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:常见于较年轻的病人(3) 代谢障碍:如糖尿病、酸中毒、碱中毒、尿毒症等。(4)各种心脏病:如风湿性心脏病、先天性心脏病、心力衰竭、心肌梗塞、心房颤动等,(5)血液疾病:如白血病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红细胞增多症、血友病等。(6) 各种血管炎:包括结核性、风湿性动脉炎,结节性、红斑狼疮性动脉炎,寄生虫性动脉炎和钩端螺旋体病等。(7)其他:如颅内感染、脑外伤、铅和一氧化碳中毒等。
三.    治疗:治疗脑中风最好的方法,应该包括中药跟西药的合理并用并予针灸及康复锻炼。西药起效快,药效强劲,但副作用大,抗药性大,这对于脑中风多为中老年患者来讲,西药对肝肾的损伤应从剂量上、服用时间上降低到一个合理程度;中药起效慢,但大复方道地取材现代中药具有长效性强,耐药性强,安全无毒的优点,非常适合中老年脑中风患者长期服用。对于脑中风恢复期患者来讲,中风中医一定要“化瘀、通络、营养”三管齐攻,辅以有治疗针对性的一至两种西药,并予针灸及康复锻炼,中西医结合综合性治疗,则能够达到针对总体病因,增效减毒,标本兼治的治疗目的,能够安全、长效、有针对性的改善脑中风症状的同时降低其高复发率。
四.    预防及饮食方案:1、限制脂肪摄入量:每日膳食中要减少总的脂肪量,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,减少动物脂肪,使P/S比值达到1.8以上,以减少肝脏合成内源性胆固醇。烹调时不用动物油,而用植物油,如豆油、花生油、玉米油等,用量每人每日25克,每月在750克以内为宜。要限制食物的胆固醇,每日每人应在300毫克以内,也就是说,每周可吃3个蛋黄。   2、控制总热量:如果膳食中控制了总脂肪的摄入,血脂是会下降的,肥胖或超重患者的体重也会下降,最好能够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,这样对全身各内脏的生理功能有益。3、适量增加蛋白质: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,就要适当增加蛋白质。可由瘦肉,去皮禽类提供,可多用鱼类,特别是海鱼,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,如豆腐,豆干,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粘滞有利。4、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:包括点心、糖果和饮料的摄入。5、科学饮食:脑血栓的病人有的合并高血压病,食盐的用量要小,要采用低盐饮食,每日食盐3克,可在烹调后再加入盐拌匀即可。如果在烹调中放入盐,烹调出来的菜仍然很淡,难以入口。为了增加食欲,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醋、番茄酱、芝麻酱。宜采用蒸、煮、炖、熬、清炒、氽、熘、温拌等烹调方法,不适宜煎、炸、爆炒、油淋、烤等方法。6、多饮水:脑血栓的病人要经常饮水,尤其在清晨和晚间,清晨饮水可冲淡胃肠道,水分入血液后,随活动以汗液和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。晚间活动量小,睡眠前饮水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稀释血液,防止血栓栓塞。7、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食物:其中包括粗粮,蔬菜和水果。有些食物如洋葱、大蒜、香菇、木耳、海带、山楂、紫菜、淡茶、魔芋等食品有降脂作用。
五.    突发脑溢血怎么办?突发脑溢血较为典型的表现有以下情况:a.侧的肢体突然麻木、无力或瘫痪,这时病人常会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跌倒,或手中的物品突然掉地;b.同时,病人还会口角歪斜、流口水、语言含糊不清或失语,有的还有头痛、呕吐、视觉模糊、意识障碍、大小便失禁等现象。
患者突发脑溢血后,家属应进行以下的紧急救护措施: a.保持镇静并立即将患者平卧。千万不要急着将病人送往医院,以免路途震荡,可将其头偏向一侧,以防痰液、呕吐物吸入气管。b.迅速松解患者衣领和腰带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天冷时注意保暖,天热时注意降温。c.如果患者昏迷并发出强烈鼾声,表示其舌根已经下坠,可用手帕或纱布包住患者舌头,轻轻向外拉出。d.可用冷毛巾覆盖患者头部,因血管在遇冷时收缩,可减少出血量。e.患者大小便失禁时,应就地处理,不可随意移动患者身体,以防脑出血加重。
在患者病情稳定送往医院途中,车辆应尽量平稳行驶,以减少颠簸震动;同时将患者头部稍稍抬高,与地面保持 20度角,并随时注意病情变化。
患者突发脑溢血后,家属应进行以下的紧急救护措施: a.保持镇静并立即将患者平卧。千万不要急着将病人送往医院,以免路途震荡,可将其头偏向一侧,以防痰液、呕吐物吸入气管。b.迅速松解患者衣领和腰带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天冷时注意保暖,天热时注意降温。c.如果患者昏迷并发出强烈鼾声,表示其舌根已经下坠,可用手帕或纱布包住患者舌头,轻轻向外拉出。d.可用冷毛巾覆盖患者头部,因血管在遇冷时收缩,可减少出血量。e.患者大小便失禁时,应就地处理,不可随意移动患者身体,以防脑出血加重。
在患者病情稳定送往医院途中,车辆应尽量平稳行驶,以减少颠簸震动;同时将患者头部稍稍抬高,与地面保持 20度角,并随时注意病情变化。
附1:中医“十宣放血”。几千年的方法了。这是急救的办法之一。是在没有医生、救护车未到、确定病人刚犯病(中风征兆)时的紧急救治,原理是迅速降低颅内压。缓解病情,等待医疗救治。如果“十宣放血”30分钟左右还未清醒且救护人员还未到的情况下,在对病人实施放血。另,这只针对突发脑溢血。
附2:脑出血、脑血栓、脑栓塞的区别
许多人得了脑血管病,分不清是哪一种,常把脑血栓说成脑梗塞,脑出血说成脑血栓等。虽然这都是脑血管疾病,但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,治疗也各异。
脑出血是脑血管破裂后,血液渗入脑实质引起的临床症状,病情较急,一般较脑血栓、脑梗塞严重。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、脑动脉硬化等,其次是脑血管畸形、先天性动脉瘤等。脑出血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,一般有跌倒、昏迷、偏瘫、呕吐等症状,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,还可有面肌瘫痪、嘴歪及流口水等。出血部位不同表现不同。  
脑血栓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、动脉内膜炎以及血液粘稠度高,导致脑血管局部形成血栓,堵塞血管引起的症状。脑血栓形成起病较缓慢,往往在睡眠或休息时发病。部分病人症状起初较轻,以后逐渐加重,甚至有病后2~3天达到高峰的。患者昏迷较少见,一般症状较轻,可有偏瘫及单侧肢体瘫痪,也可能有失语症,有的病人有头或肢体麻木等症状。  
脑梗塞是血管其他部位的栓子如心脏病的附壁血栓,主动脉、颈动脉等的血栓呈动脉硬化斑块脱落,盆腔及下肢静脉血栓脱落,骨折时脂肪栓子等运行到脑部引起血栓塞时出现的症状,多发生于心脏病病人。该病发病急,常引起失语症及右上肢为主的偏瘫感觉障碍,但很少有昏迷出现。
六,应该积极控制各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,主要包括控制血糖、血脂、高血压、治疗心脏病等;也要注意纠正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,避免高胆固醇、高糖、高盐的饮食,改变嗜烟、酗酒的习惯等;此外,还要适度锻炼,运动遵循“有恒、有序、有度”的三个原则,可以按照“一、三、五、七”的标准进行锻炼,即每天锻炼一次,每次至少锻炼三十分钟,每周至少要锻炼五次,每次锻炼要使心率达到每分钟170次减去年龄。
总之,要想远离中风这个杀手,预防是关键。预防不能只局限于控制某一种危险因素,而应强调同时预防多种的危险因素,以防多种的危险因素并存所引起的“叠加”危害。
 
Tidak ada komentar:
Posting Komentar